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成果展示

审核评估工作巡礼:对标一流标准,强化内涵建设,做实本科教育教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编者按:根据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3—2025年)》通知要求,教育厅将于2023年对我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审核评估。学校各相关部门、教学院围绕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结合审核评估工作要求进行了充分准备,系统总结提炼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目标定位、体系设计、质量保障、学生发展等相关工作。为进一步展示我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审核评估领导小组办公室开设《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巡礼》专栏,将持续分享各部门、学院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举措与成效、特色与优势、问题与挑战,共同推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



面对国家在资源环境与安全领域巨大的人才需求,学院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以采矿工程、安全工程两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遵循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坚持面向需求、面向创新、面向育人,立足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国际视野和职业道德的养成,以及创新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跨学科交叉融合能力的提升,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人才培养理念的贯彻落实,优化毕业要求与课程设置,突出了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全覆盖与重点支撑;强化制度约束、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增强评价,健全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价改进体系。

1、结合传统优势专业升级改造和新专业建设,初步形成资源环境与安全类本科人才全方位、全过程协同育人模式

结合学院专业特点与发展实际,面向资源环境与安全领域重大需求,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理念,融合产业需求与专业改造,融合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围绕知识获取、能力达成、素质养成三个层次,从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资源保障(师资队伍、课程、实验室与实践基地)、质量监控四个维度系统评价并持续改进,培养学生解决资源环境与安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伦理思辨能力、交叉学科知识融合能力和职业素养,初步形成资源环境与安全类人才全方位全过程协同育人模式。

采矿工程、安全工程两个专业从全局角度出发,形成学科、专业、课程协同建设整体思路,从而做到统筹认识,同步规划,同期论证,协同建设。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科研与教学互相融合,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复合式拔尖型人才。深入实施“专创融合、学用结合、产教联合、宣教整合”协同育人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打造教学科研一体化示范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实践平台、学科竞赛平台、社会实践平台等,形成科研育人平台协同建设常态化机制。2022年获评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


    2、打造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群和有热情、懂工程、肯投入的核心教师团队。

以学科评估、专业认证和课程评价体系为抓手,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从而确保学科、专业、课程协同建设成效。学院由国内知名教授领衔专业负责人,建设专业课程团队,现有五门省级一流课程,以及全国煤炭行业优秀教学团队一个。如《岩体力学A》课程获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省级线上一流课程;《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课程获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安全评价》课程获线下一流课程;《矿山灾害数值仿真实验》课程获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3、完善、健全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价改进体系

为保证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实现,依据学校相关制度文件要求,学院建立了基于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全员参与、全程监控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该质量监控机制包括教学状态信息采集系统、教学状态数据评估系统、教学状态信息反馈系统、教学状态调查研究系统,即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准绳,通过对教学基本文件、规章制度和质量标准的统一,以及对教学活动进行监控形成的信息采集,根据教学质量监控信息进行教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学生、教师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持续改进,管理人员则进行教学基本文件、规章制度和质量标准的完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

建立了基于产出的评价改进机制,制定了《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工程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合理性与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管理与实施细则》,全面实施“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以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①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机制

该评价机制发挥其诊断功能、导向功能、发展功能和管理功能,即从源头把关,对所有支撑课程评价材料的合理性进行预审,精准审核诸如课程成绩、毕业生调查问卷、用人单位调查问卷等数据来源,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每两年评价一次,评价结果全员全方位服务于教学管理、任课教师、学生管理、学生。

②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机制

③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机制

④持续改进机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