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评估工作巡礼:构建“四维融合”培养机制,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教育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3-08-21 16:40:00 来源:教育学院
编者按:根据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3—2025年)》通知要求,教育厅将于2023年对我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审核评估。学校各相关部门、教学院围绕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结合审核评估工作要求进行了充分准备,系统总结提炼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目标定位、体系设计、质量保障、学生发展等相关工作。为进一步展示我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审核评估领导小组办公室开设《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巡礼》专栏,将持续分享各部门、学院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举措与成效、特色与优势、问题与挑战,共同推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
教育学院坚持党建引领,秉承师范教育办学传统,坚持本科教育工作的基础性、主体性地位,以“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培养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教育学科政产学研协同,致力构建“四维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坚持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良性互动,持续提升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一、“四维融合”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
“四维融合”人才培养机制是教育学院依托四个本科专业,经过20余年的本科教育改革与实践,不断迭代发展形成的人才培养机制,该机制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小学对师范生能力需求为引领,通过“学科+育人”“行业+育人”“服务+育人”“科研+育人”等四维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不断练就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最终为社会培养新时代“四有”好教师。
图1“四维融合”人才培养机制
1.注重顶层设计,强化协同培养的需求引领
一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学院统一部署,邀请国家督学郭务强等20余人次参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6次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统一规划教师教育课程,加大实践课程比重,优化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结构。
二是改革招生就业工作。及时响应社会需求,增加定向师范生等招生类别,逐年扩大招生规模。强调学以致用,根据卓越教师内涵要求,以师范生教师资格证免试认证和教师核心技能培训为抓手,提高就业竞争力,各专业每年邀请校内外专家集体指导达4次以上,对每位学生进行片断教学、模拟面试指导,教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在99%以上;依托湖南科技大学教师专业发展联盟学校和就业基地,加大了学生对口就业推进力度。
2.注重教学改革,提高协同培养的创新力度
一是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强化师德养成。启动“课程思政”示范性教学改革,举办“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立项《新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心理机制及内化策略研究》《社会实践课程思政推进方法与策略研究——教育资源学视角》等7项国家级、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刘景超博士和夏青博士分别于主讲《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学理论的发展进程》课程示范课,引导学生以“思想铸魂”;充分开发湖湘红色文化资源,通过红色教育专题见习,“立德树人与教科书”等学术论坛,厚植学生“师德根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教育两类课程协同发力,强化“课堂育德”。
二是对接基础教育前沿,更新教学内容。聚焦基础教育领域热点难点,通过案例、研讨、沉浸式体验等方式将基础教育“大事、变化、新政”融入理论教学、实践训练;通过专题式微课资源开发、学习活动设计,突破传统教学资源不足的局限。
三是坚持一流课程引领,创新教学方式。利用“自主学习平台”等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教师体验与教育见习》等5门一流(优质、精品)课程,积极开展混合式教学、在线教学,推动课程教学信息化、网络化与智能化。教育学、小学教育、应用心理学等3个师范类专业入选为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教育学专业入选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技术学是湖南省重点建设专业。
3.注重任务驱动,凸显协同培养的实践属性
一是专业实践课程化。协同江声实验学校、湘潭县一中、湘潭市一中教育集团等“本硕一体”实践基地,将《人工智能编程实训》等实践类课程开进中小学和教研机构;依托“躬行讲堂”“明湖论坛”等平台,广泛邀请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进课堂;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等实践环节进课表、进实践基地。
二是“一练三习”常态化。构建国家、省、校三级教学技能大赛体系,“以赛代练”加强学生技能训练,将《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普通话水平测试》《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比赛》等10余项竞赛获奖和资格证书认定为本科创新与技能学分。创办“躬行班”特色班,强化师范生实践技能的训练与培养。
4.注重四维融合,优化协同培养的实现路径
一是推动“学科+育人”融合。构建“专题教育”“听我讲故事”为主体的“助我成长”服务平台,着力学科思想育人;开展师范生讲课比赛、儿童文学创新大赛、数字化教育应用创新大赛等技能竞赛,突出学科技能育人,举办“敏行班”特色班,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二是推动“科研+育人”融合。依据《湖南科技大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将科研育人作为学院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强化制度保障科研育人.教师在《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等杂志发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论文若干篇,教师科研成果融入《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提升科研育人实效。近5年吸纳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00余人次,学生主持完成各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课题近40项,形成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格局。
三是推动“行业+育人”融合。打造“教师教育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教师专业发展联盟”“本硕一体实践基地”等平台,通过躬行讲堂,邀请10余名行业教师走进本科生课堂,选派1位教师赴中小学挂职副校长,外聘100余名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为本科生行业实践指导教师,完善行业协同育人新机制。
四是“服务+育人”融合。开展教育调查、教学诊断、决策咨询等社会实践,加强“木槿感恩支教团”“留守儿童心灵呵护志愿团”等社团建设,连续四年组织“志愿支教团”赴乡村振兴点或乡村扶贫点,突显服务育人新效果。
二、“四维融合”人才培养的举措与成效
1.人才培养质量稳步上升
一是考研率就业率稳中有升。2020届本科毕业生305人,就业总人数240人,占比78.69%;2021届本科毕业生317人,就业总人数279人,占比88.01%;2022届本科毕业生291人,就业总人数252人,占比86,59%。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不断上升,调查反馈显示,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达到99%,毕业生对人才培养满意度达到97%,其中实践教学满意度为95%,课程设置满意度为98%。
二是优秀典型不断涌现。教育学院2018级教育学专业霞天佑,推免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院2018级教育学专业王超男,推免至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教育学院2018级小学教育专业邓妙,推免至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学院2018级小学教育专业贾韫宁,推免至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学专业。教育学院2018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刘莹,推免至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2.涌现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成果
通过“四维融合”人才培养机制的实施,学院探索出一条适应新时代中小学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特色之路,取得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教学改革成果,形成了良好的育人实践成效。
2022年以来,学院教师参与申报的《需求引领 两翼驱动 四维融合——地方综合性大学卓越教师协同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构建教育共同体 培养时代“大先生”——教师专业发展联盟十年研究与实践》《服务乡村 产智双扶 协同一体 培养高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研究与实践》获第十三届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参与申报的《学科育人导向的高中英语整本书阅读CHARMS教学模式创新》、《共享共生成人达己:“四共一体”共享教育改革行动》、《UGS模式下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内涵发展研究》、《教师专业发展联盟服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十年探索与实践》分别获得第五届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三等奖;2021学院老师参与申报的《楚怡工匠培养之路:普惠型“赛育”模式的理论构建与实践》获得湖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20年学院老师参与申报的《“一体三合五认同”韶山新疆内初班德育工作创新探索与实践》获得湖南省第二届民族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23年,我院刘景超博士作为核心成员(排名第二)完成的 《学科育人导向的高中英语整本书阅读CHARMS教学模式创新》获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高涵教授作为核心成员(排名第三)完成的《乡村工匠之师“全息共振”育训新体系——涉农专业硕士教育15年改革实践》获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高涵教授作为核心成员(排名第四)完成的《普惠型“赛育”楚怡工匠的模式创新与实践》获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